6月26日,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网站消息,近日,成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
《规划》从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基础设施、要素资源等四个维度出发,锚定了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目标。
《规划》明确,到2025年,成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实现汽车本地整体产量达100万辆(不含异地分子公司产量)。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0万辆,产量达25万辆。到2030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具备较强国际辐射能力。
《规划》显示,“双核”即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和成都高新区,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发制造主要承载地。其中,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依托汽车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先进制造、检验检测与认证、总部经济、汽车后市场等。成都高新区依托高新西区、南区和未来科技城,重点围绕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发展车规级芯片、车载传感器及车载智能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打造车载智能系统产业链发展核心区。“六区”则涵盖成都东部新区、锦江区、双流区、郫都区、青白江区、新津区,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地。
《规划》也确定了成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主要任务,将突出龙头引领、补链强链、创新策源、要素聚集、基础提升。有关新能源车的充电桩成为近年来市民关注的热点,对此,在基础提升方面,成都将构建“15分钟充电圈”“12公里加氢网”。
如何构建“15分钟充电圈”?《规划》指出,成都将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和充电桩建设,打造中心城区“15分钟充电圈”,新建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新建公共停车场按照一定比例配建新能源汽车停车位,加强居民小区、商业楼宇、行政办公、公园、产业功能区等重点区域停车场充电桩建设,规划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均衡、智能高效、安全运行的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
打造“12公里加氢网”,成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氢站建设,探索“氢—油—气”综合能源站、“站内制氢—储氢—加氢”一体化示范站建设新模式,适当加密示范区加氢站布局,初步建成全市加氢站服务保障体系。引导现有加油/气站进行改、扩建升级,推动成渝、成德绵、成雅、成自、成南等高速沿线布局加氢站,2025年累计建成(含改/扩建)加氢站40座。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