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警报拉响!产业园“鬼城”难题频现!解题良方在哪里?

警报拉响!产业园“鬼城”难题频现!解题良方在哪里?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ID:320506915)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大量企业入驻园区后,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促进投资和消费。但近年来,我国产业园区空置率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公开数据测算显示,...

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ID:320506915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大量企业入驻园区后,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促进投资和消费。但近年来,我国产业园区空置率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公开数据测算显示,目前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平均空置率超过35%,部分远郊新建园区空置率甚至高达40%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商务园区净吸纳量一度跌至-6.3万㎡的历史低点。

空置率高企与结构性失衡

2024年,北京上海、深圳等核心城市的产业园区租金报价普遍下降,空置率却持续攀升。例如,北京的产业园租金从一季度的155.8元/㎡·月下降至三季度的150.8元/㎡·月,降幅达3.21%,而北京商务园区市场净吸纳量在第三季度录得历史新低-6.3万㎡。但根据2024年的数据,全国产业园区的空置率问题较为突出。

据观点指数研究院发布的《卓越指数·2024产业园区暨基础设施投资发展报告》显示,全国产业园区市场普遍面临经济下行、供应饱和、空置率升高等问题。具体来看,2024年第二季度,产业园区整体空置率小幅上升至19.9%。在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的产业园空置率持续攀升,北京空置率达到31.5%,上海部分区域如奉贤某板块的园区空置率高达40%以上。此外,天津产业园空置率升至35.6%,武汉办公空置率更是高达44.2%。

空置现象呈现显著结构性特征:一是区域分化,东部沿海园区因同质化竞争激烈导致空置率攀升,而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出租率相对稳定; 二是产业分化,传统综合型园区面临退租潮,而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主题园区需求旺盛; 三是供应过剩,截至2025年,全国产业园区总建筑面积突破62亿平方米,但需求增速远低于供应扩张速度。

空置率上升意味着大量厂房和办公空间闲置,企业入驻意愿降低,投资规模难以扩大。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产业园区空置率持续攀升,导致相关产业投资增速放缓。同时,企业数量减少也会降低员工收入预期,进而抑制消费,削弱经济增长动力。这也会导致园区税收贡献下降。极大地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公共服务投入。

产业园区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场所,空置率上升也意味着就业岗位随之减少。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产业园区空置率上升,使得这些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人才难以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从而选择离开。

供需错配与模式失效

导致这种空置率高企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传统招商模式失效。传统招商模式主要依赖政策优惠和土地资源吸引企业,缺乏对目标企业的精准定位和深度对接。这种“广撒网”的方式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招商环境中,难以满足企业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尤其是2023年开始,依赖税收返还的“政策洼地”模式因《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而终结,地方政府裁撤招商部门、国资平台接棒后缺乏专业能力,导致招商效率下降。

二是产业定位模糊与同质化严重。许多产业园区在规划初期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导致园区内企业类型杂乱无章,缺乏产业协同效应。例如,一些园区以“科技”“创新”等宽泛概念作为定位,缺乏具体产业方向,使得园区内企业需求难以满足。产业园区的同质化问题严重,各地纷纷跟风建设类似园区,75%以上园区定位趋同,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政策与市场脱节,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被多地盲目追捧,但缺乏产业基础的城市建设相关园区后沦为“鬼城”,如某三四线城市低空经济园因人才匮乏和应用场景缺失空置率达60%。

三是经济下行导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2024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企业扩张意愿不强,对产业园区的需求减少。特别是TMT行业等新兴产业,因组织架构调整、业务整合等原因,出现面积腾退现象。部分行业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如互联网、软件信息类企业,自身发展面临困境,对产业园区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追求GDP盲目扩园,2023年以来年均新增1.4亿平方米,预计到2025年,全国园区总面积将突破62亿平方米,远超企业实际需求。 

四是园区运营与管理能力不足。传统的产业园区运营模式较为粗放,缺乏精细化管理,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园区服务和设施的需求。多数园区仍停留于物业租赁模式,缺乏产业链整合能力。调查显示,仅20%头部园区贡献60%工业产值,尾部园区因服务缺失面临“招商易、留商难”困境。运营与管理能力低下还表现在园区品牌意识淡薄,导致产业招商的解释成本大增。

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ID:323271835

从空间供给到价值重构

有着“第五代产业园”之称的赋能型产业园,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空间发展理念,或许可以成为解决空置率高企难题的一种绝佳方案。与传统产业园区相比,“第五代产业园”在数智化浪潮的推动下,通过一系列尖端科技与先进理念的深度融合,开始通过数智化手段和产业生态的精妙构建,为入驻的企业提供着全方位、深层次、定制化的赋能服务,从而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承载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第五代产业园”在规划与运营过程中,始终将产业生态的培育与跨界融合的促进视为核心使命。它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产业发展环境,为各类新兴产业的孕育、成长与壮大提供最为肥沃的土壤和最为适宜的气候条件。在“第五代产业园”里,产业的边界被不断拓宽,创新的火花得以持续碰撞,共同推动着一个又一个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

具体而言,空置率的解决无非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精准定位与产业适配。园区应根据自身资源和优势,结合市场需求,明确具体的产业定位,避免盲目跟风。聚焦细分赛道(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例如苏州低空经济园依托800亿元产业基金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园区的整体竞争力。中西部园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时需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如合肥围绕长鑫存储打造配套产业链。政府部门应加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

二是数字化转型与智慧运营。提供优质的园区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金融服务等,增强企业对园区的依赖。制定有效的风险缓释预案,降低主要租户退租对园区空置率的影响。搭建数据招商系统,利用AI分析企业需求,动态调整租户结构。深圳部分园区通过大数据预判市场趋势,空置率下降至13.2%; 同时搭建智慧服务体系,构建物联网平台整合物流、金融、法律等资源,如一些园区服务类小程序通过产业链联动提升企业黏性。  

三是服务升级与生态构建。产业园区运营商要实现全生命周期服务,从单一租赁转向提供人力资源、技术孵化等增值服务。比如广州试点“工业上楼”模式,通过可租可售产业保障房降低企业成本; 要继续践行产城融合,配套住房、教育医疗设施,打造宜业宜居综合体。比如三亚、南京等地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人才入驻。  

四是政策引导与品牌价值重构。中国大部分的产业园区均由政府主导,因此,政策的引导变得尤为重要。政府可进行动态政策调控,整合“小而散”园区(如安徽开发区清理行动),避免低效竞争。在资金扶持方面,可以推动产业园区公募REITs,打通“投融管退”闭环。为实现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可以推广绿色建筑与循环经济,如金隅智造工场布局新能源产业,实现单位产值能耗下降30%。在园区品牌价值的重构上,政策也可多做推动。

结语

展望未来,产业园区发展要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跃迁” ,摒弃粗放式发展,转向“产业组织者”角色。 对于头部园区来说,要强化技术赋能,如深圳规划1200个低空起降点,构建应用场景生态; 而对于中小园区而言,要深耕垂直领域,如宁德时代带动宜宾电池配套园崛起,形成不可替代的产业链环节。

空置率高企是产业园区转型阵痛的缩影,亦是重构价值的契机。唯有通过精准定位、服务升级与模式创新,才能实现从“空间出租”到“生态赋能”的涅槃重生。在这一过程中,政策制定者、运营方与企业需形成合力,共同书写产业园区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声明:该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轩财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邮箱:News@wenxuan.news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