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丨文轩图库
资本市场给兴致勃勃的绿茶餐厅泼了一盆冷水。
5月16日9点30分,历经五年努力的绿茶餐厅终于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6831”,发行价为7.19港元,发行1.68亿股,募资总额8.47亿港元。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是,绿茶餐厅开盘即破发,盘中低探至6.69港元,最终收于6.79港元,较发行价下跌5.56%,市值蒸发超5亿港元。
资本狂热与现实冰冷形成鲜明讽刺。这一戏剧性场景,在暗盘市场的疯狂预演中已埋下伏笔——前夜富途暗盘一度冲高20%至8.63港元,耀才暗盘却暴跌15%至6.10港元,30%的振幅将市场分歧暴露无遗。
绿茶餐厅的境遇为带病强上市的企业敲响警钟。
绿茶餐厅由王勤松、路长梅夫妇创办,以提供江浙地区特色融合菜品,拥有绿茶烤鸡、面包诱惑,火焰虾、石锅鸡汤等菜品。
绿茶餐厅早期的核心驱动是社交场景营造与消费需求的准确洞察,后期叠加 “爆款+融合”的策略,迅速获得市场认可。
2015年,绿茶餐厅引入资本后,创始团队的战略重心转向规模竞赛。从2016年的58家门店到2024年上市前的556家,年均拓店速度超70家。但在快速复制中,产品迭代速度从早期每年20道新菜降至不足5道,中央厨房预制菜比例突破70%。
这种“重扩张、轻创新”的路径,虽在财务数据上造出38亿年营收巨大幻象,但底色却异常苍白。
招股书显示,绿茶餐厅2022年、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23.75亿、35.89亿、38.38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1.14亿元、2.96亿元、3.5亿元;年内利润率分别为0.7%、8.2%、9.1%。截至2024年12月31日,绿茶餐厅经调整净利为3.61亿元,经调整净利率为9.4%。
当绿茶餐厅创始人2013年引以为傲的6-8次翻台率跌至3次,单店投资回收期从2年拉长至4年,规模经济的反噬已然显现。
翻台率的下跌导致单店盈利能力持续走弱,这种以牺牲坪效为代价的扩张已然触碰资本市场认知红线。
要知道,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在门店数量,星巴克用50年开出3.7万家门店仍能保持4.5次日均翻台率,而海底捞用24年时间开出466家门店,并保持日均翻台率稳定在5次/天,这才是资本愿意买单的成长逻辑。
绿茶餐厅此次上市引入了8家基石投资者,分别为无锡紫鲜、安吉两山、ActionChain、正大、华置、无锡合翔、无锡绿联、无锡琴雨,共认购8733万美元,这为绿茶餐厅营造出热闹的投资吸引力氛围至关重要。
IPO后,王勤松夫妇一共持股为54.29%,受限制股份单位代理人持股为4.95%,Partners Gourmet持股为15.76%。公众股东持股25%,其中,无锡紫鲜持股为5.55%,安吉两山持股为2.06%,ActionChain持股为2.08%,正大持股为1.14%,华置持股为1%,无锡合翔、无锡绿联分别持股为0.79%,无锡琴雨持股为0.48%。
这些股东们入局较早,各种做局,都急迫地渴望尽快投资变现,但哪知市场今非昔比,投资者早已不是只看表面的小白,他们自有一套筛选投资价值企业的方法和逻辑。
反观绿茶餐厅,作为初代网红餐厅,曾凭借"面包诱惑"的创新体验重塑杭帮菜认知,但十六年过去,其菜品创新停滞不前,反而陷入"预制菜"争议。当Z世代消费者追求新鲜现制、在地化体验时,标准化中央厨房模式反而成为桎梏。这种品牌老化在资本叙事中尤为致命。
绿茶餐厅既失网红光环,又未建立差异化壁垒,自然难逃"旧经济"估值体系。
餐饮并不好做,要做长红的餐饮企业更难。当消费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博弈,精细化运营、消费者至上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