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研究,国家计划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将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
为了保障存款安全、降低经营风险,监管部门对银行的杠杆水平进行限制,要求资本金必须在风险资产中占据一定比重。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先由资本金吸收损失;如果资本金被消耗完毕后仍有损失,存款人才会被波及。
因此,资本管理是维护存款安全的重要保障,是银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基础、抵御风险的屏障。
核心一级资本的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根据国际、国内监管规则,资本分为三档,分别是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前两者统称为一级资本。
不同档资本工具承担风险的次序不同。一旦银行发生经营风险,先由核心一级资本吸收损失,再由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吸收损失。
并且,核心一级资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根据监管要求,银行不仅要满足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全部资本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还要满足额外的资本要求,如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的充足率要求,这些额外的资本要求须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倘若核心一级资本不足,将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稳健性。
当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稳健,资产质量稳定,主要监管指标处在“健康区间”,但却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我国商业银行增加资本的主要方式是留存自身利润,即主要依靠内源性补充渠道。
2018年至2022年,在六大国有银行的累计净利润中,约三分之二用于补充自身的核心一级资本。但从近期披露的上市银行2024年中期业绩看,受存贷利差收窄、减费让利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部分国有大行今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资本补充压力有所抬升。
为此,要统筹内部、外部渠道充实资本,巩固、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
一方面,国家已计划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
另一方面,拓宽银行的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银行补充资本有两种方式,内源性补充、外源性补充,前者是指银行通过留存盈余的方式来增加资本,后者是指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等。接下来,银行可进一步拓宽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如发行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此外,大型商业银行也要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资本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能力。
8月30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相继发布了半年报数据,至此,国有六大行半年报已悉数披露。
今年上半年,六大行业绩表现整体较为稳健,合计实现营收1.8万亿元,归母净利润合计达6833.88亿元。
其中,工商银行实现营收4204.9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704.67亿元,在A股上市银行中稳居首位。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分别实现营收3859.65亿元、3668.35亿元、3170.76亿元、1767.89亿元、1323.4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43.26亿元、1358.92亿元、1186.01亿元、488.15亿元、452.87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有六大行总资产均实现稳健增长,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三家的资产规模均已超过40万亿元,且上半年增幅均超过5%。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9.16%;不良贷款率为1.35%,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18.43%,较年初上升4.46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9.25%;不良贷款率为1.35%,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38.75%。
农业银行资产不良贷款率为1.32%,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为1.07%,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303.94%,资本充足率为18.45%。
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提升10.0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8.91%。
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4%,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325.61%,较上年末下降21.96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15%。
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2%,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04.82%,较上年末上升9.61个百分点。
发布评论
评论